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最新动态

金年会官方网站入口

NEWS

ghbody

发布时间:2024-10-30 08:29:37 来源:金年会jinnian6766

导读:

  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着中国电视事业飞速发展,到90年代初,电视机总量已超过两亿台,人口覆盖率超过80%,天上卫星、地面微波、地下光缆交织出一条巨大的立体传播网,中国已经步入世界电视大国的行列。电视传媒以其特有的优势日益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和影响。中央领导更加重视电视工作,十分关心中央电视台的发展。建台35周年时,、、、、等中央为中央电视台题词。同志明确提出:“中央电视台是国家电视台,是党、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对内代表党和政府的形象,对外代表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在中央领导亲切关怀和广播电影电视部直接领导下,1993年初,中央电视台在分析论证国内外电视发展总趋势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发展战略,提出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把中央电视台建设成为同中国大国地位相称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电视台的奋斗目标。明确提出要以一流的队伍、一流的设备、一流的节目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的内容。

  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央电视台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以宣传为中心,管理为重点,改革为动力,繁荣屏幕为目标,解放思想,把握时机,加快改革和事业建设的步伐。五年来,对宣传工作、事业建设、经营管理、队伍建设和技术发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超常的速度跨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作为电视节目主体的新闻性节目,1993至1997年,进行了大幅度、深层次的改革。电视新闻节目播出次数由以往每天4次增加到12次,重要新闻实现滚动播出,播出总量由每天65分钟增加到150分钟,逐步由录播改为直播,扩大了信息量,提高了时效,强化了新闻的功能和作用。

  为加大电视新闻的改革力度,1993年一个崭新的新闻杂志型栏目《》诞生了。他的创办,结束了中央电视台早晨7点至8点无节目的历史,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以栏目的广告收入来办栏目,实行经费承包制和制片人制;面向社会招聘人才,实行第二种用工制度。这一改革,在电视系统以至新闻界引起了强烈的震动,“模式”一时成为热门话题,推动了电视改革向纵深发展。1994年4月,又一个新栏目《焦点访谈》创办。这是一个进行深度报道和述评的新闻评论性栏目。他抓住群众关心、领导重视、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评述,表扬先进,批评落后,针砭时弊,伸张正义,起到了强大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受到中央领导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1996年《实话实说》和《新闻调查》两个各具特色的栏目又相继问世,给观众以面貌一新的感受。

  1994年对晚间新闻节目的改造取得成功。把《晚间新闻》、《世界报道》和《体育新闻》连成一个大板块,增强了吸引力,形成为一个新的收视高峰。1995年推出的《新闻30分》,达到了“开发午间”的目的,收视率稳步上升。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央电视台的宣传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思想进一步加强。《经济信息联播》栏目的开办,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办不久,就受到的赞扬。他说:“《经济信息联播》专门谈经济,开办得及时。……内容丰富,节奏明快,信息量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将起到积极作用”。《经济半小时》以服务为宗旨,为广大消费者排忧解难,深受老百性的好评。每年“3·15”国际维护消费者权益日举办的《消费者之友晚会》,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成为消费者的节日。同其他新闻单位共同组织的《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受到全国广大群众的热烈的欢迎,得到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1996年和1997年先后推出的《经济半小时》(新版)、《财经报道》、《生活》、《金土地》、《世界财经报道》、《经营有道》、《商务电视》等系列经济栏目,使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形成以经济节目为特色的频道。

  体育节目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欢迎。随着中央电视台综合实力的增强,体育节目的数量大幅度增长,体育报道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中央电视台在世界大赛报道中有意识地树立世界大台的形象。从1993年开始,把国际大型赛事的报道推向一个新的水平。中国申办奥运会的报道,首次使用卫星双向传送;广岛亚运会首次在国外建立自己的制作播出中心;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建立了规模更大、功能齐全的报道中心,17天播出奥运节目602小时,播出总量为世界第一。亿万观众看到了世界体坛龙争虎斗的盛况,目睹了中国奥运健儿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形象。在上海举办的第八届全国运动会的报道使用了目前世界最先进的设备和报道方式,创造了“大杂志式”体育报道模式。体育频道的开播,使中央电视台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有体育专业频道的电视台之一,为广大体育爱好者带来了福音。

  由于电视频道的增多,各类栏目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社会教育节目向对象化、专题化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一大批为特定观众服务的栏目先后诞生。《夕阳红》、《半边天》、《万家灯火》、《社会经纬》、《人与自然》、《环球》、《中华民族》、《科技博览》、《书坛画苑》、《读书时间》等各具特色,各显其长。这些栏目设置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收视群体的精神和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收到较好的宣传效果。

  为了更好的适应培养青少年成为21世纪合格人才的需要,中央电视台青少年节目的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继青年栏目《12演播室》之后,新开办的少年栏目《第二起跑线》、儿童栏目《大风车》,使青少年儿童节目形成了对象感鲜明、整体感突出的特色。卫星电视少儿节目的开办,使播出量成倍增加。《西游记》等国产动画片的制作和播出,改变了进口动画片占主导地位的状况。特别是少儿节目“六个一百》”工程的推出实施,更加丰富了少年儿童节目,受到广大儿童、家长、教师和社会各界一致肯定,被誉为“中国电视文化的希望工程”。

  纪录片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获得大面积丰收。《》、《》、《周恩来》等大型文献纪录片的摄制和播出,在国内外产生了轰动效应,为人们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的伟人作出了杰出贡献。这些传记片在资料的引用、人物的采访、同期声和音乐的使用、创作手段的发挥等方面走出了新的路子,成为近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作品,被称为“传世之作”。

  其他重大题材的纪录片《胜利》、《解放》、《香港沧桑》、《大京九》、《大三峡》等接连不断出台,表现出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创作水平迈上新台阶,许多作品在国际电视电影评奖中频频获奖。本台自制或与省市电视台合作摄制播出的部分作品,如《最后的山神》、《远在北京的家》、《姊妹溪》、《我的朋友》等均获国际评委的高度评价,登上了世界的领奖台。

  电视文艺蓬勃发展,电视屏幕百花齐放,民族化、大众化、出精品成为电视文艺工作者的追求。文艺栏目日新月异,大型综艺晚会多彩多姿,音乐电视异军突起,“心连心”艺术团走向基层,文艺与戏曲·音乐两个专业频道的开播,是这一阶段电视文艺发展的主要标志。

  从1993年起,以《东西南北中》的创办为代表,《文艺广角》、《周末大回旋》,《音乐电视城》等一大批栏目先后涌现出来、《综艺大观》、《曲苑杂坛》、《正大综艺》、《旋转舞台》等名牌栏目不断调整创新,收视率基本稳定。

  样化,是电视文艺的指导方针。中央电视台每年举办的以春节联欢晚会为代表的大型综艺晚会,导向正确,基调健康,内容丰富,形式活泼。除每年春节同时举办三台节目以满足各个层次观众的多样需求外,近几年引起广泛好评的综艺晚会有:《人间正道是沧桑》、《拥抱太阳》、《今宵属于你》、《大地深情》、《走近九月》、《金曲颂中华》、《光明赞》、《黄河魂》、《七月礼赞》、《一切为了你》、《星光灿烂》、《欢庆香港回归》、《回归颂》、《九七恋曲》、《继往开来》等。

  音乐电视80年代起源于西方,90年代传入中国。1993年,中央电视台创办了第一个音乐电视的栏目——《东西南北中》,推出第一期音乐电视作品。起步之后,发展很快,逐步走向成熟。中央电视台每年举办一次“中国音乐电视大赛”,为推动中国音乐电视的发展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中国音乐电视十分重视走民族化的道路,不硬搬外国的模式,而是根据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把优秀民族歌曲拍成音乐电视系列,并不断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音乐电视作品。如《春天的故事》、《走向新时代》等。

  遵照中央领导关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指示,中央电视台1996年组建了“心连心”艺术团。艺术团先后赴平山、井冈山,北京部队、北京机床厂、延安、遵义、大庆、三峡工地、韶山、百色、淮安、鞍山等老区和基层单位为群众演出。每到一地,受到数以万计群众的热烈欢迎。这一活动体现了党中央和人民心连心,又一次证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

  文艺频道(第八套节目)和戏曲·音乐频道(第三套节目)开办后,各类文艺节目播出量大幅度增加,文艺栏目增加到47个,每周播出时间达318.7小时。这就从更大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观众对文艺节目的要求。

  我国电视剧创作更加繁荣,逐步成熟。不仅数量可观,年产约6000集,成为世界上制作电视剧最多的国家之一,而且质量稳步提高,出现了一批精品电视剧。中央电视台近几年每年播出1800集左右,荟萃了国产电视剧的优秀作品。

  高扬时代的主旋律,创作反映伟大时代的现实题材电视剧,是我国电视剧创作的重要特色。五年来,一大批现实题材的优秀电视剧在荧光屏上闪烁着光彩。《情满珠江》、《北京人在纽约》、《沟里人》、《雪震》、《九·一八大案纪实》、《走进香巴拉》、《英雄无悔》、《天网》、《香港的故事》、《车间主任》、《和平年代》、《大漠丰碑》、《校园先锋》、《党员二愣妈》、《人间正道》等电视剧都具备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特色,在观众中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把中国古典名著搬上屏幕,是中央电视台弘扬民族文化的重大举措之一。自1987年《红楼梦》、《西游记》两部电视连续剧问世后,又在90年代初创作、摄制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至此,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改编为电视剧成功,在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这些优秀电视剧已经跨出国门,走向世界。此外,《唐明皇》、《末代皇帝》、《司马迁》、《东周列国》等电视剧也进入了海外影视市场。

  影视剧译制片的题材、风格、样式更加丰富多彩。为介绍世界影视文化而推出的《世界名著名片欣赏》以及举办《世界电影展播》活动,开设《国际影院》等栏目,为中国电视观众了解世界优秀影视文化提供了窗口。

  为让世界人民了解改革开放和飞速发展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树立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适应世界各国大力发展卫星电视的时代潮流,中央电视台把发展对外电视作为一个重要战略目标,确立了对外宣传事业发展的思路,从“天上、地面”两个渠道加强和发展对外宣传。1992年10月1日,中央电视台第一个国际卫星电视频道正式开播,它标志着中国电视已经开始走向世界,其覆盖范围由以国内为主转变为国内国外并举,真正做到为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

  国际频道以新闻节目为龙头。《中国新闻》既注意借鉴海外电视新闻节目的经验,又坚持中国特色,走自己的路,从内容选择、节目形式、编排艺术、播放方式和主持风格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它以信息量大、形式活泼、亲切清新、时效性强、节奏明快的特色,很快为国外观众所接受并喜爱。

  以荟萃文艺节目精华为特色的《中国文艺》,是对外介绍中国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的阵地。他同《神州戏坛》、《欢聚一堂》两个栏目一起,为海外观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近两年播出的在美国和加拿大举办的《华人华侨春节联欢会》,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在喜迎香港回归期间,中央电视台除第一套和第四套节目(国际频道)实现72小时向国内外播出外,又开办了英语传送频道,连续播出41小时有关香港回归祖国的报道和文艺节目。此后,英语传送频道逐步转为正常播出,有《英语新闻》、《中国投资指南》、《今日中国》等十五个外语栏目,成为中央电视台进入外国主流社会的节目频道。

  事业的发展是基础。5年来,事业建设突飞猛进。电视播出频道增加,由1992年的3套节目增加到1997年的8套节目。除原有3套节目外,第4套为国际频道,第5套为体育频道,第6套为电影频道,第7套为农业·科技·少儿·军事综合频道,第3套由文艺频道改为戏曲·音乐频道,第8套为文艺频道。

  为了最大限度满足广大人民对电视文化的需求,推动两个文明建设,1994年5月,广播电影电视部决定开办加扰卫星电视,采取数字压缩技术,实现全国卫星有线电视联网传输和覆盖。同年10月,中央电视台和电影局合作成立了“中央卫星电视传播中心”,广播电视事业从无偿收视到有偿收视,迈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重要一步。到1997年底,累计联网2500个台、网,收视用户达1800万户。

  电影频道的开办,适应了影视合流的时代要求,将电影这一深受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借助电视传播到千家万户,更好地为人民服务。1996年1月1日正式开播,很快就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大批观众。电影频道大规模地播出国产影片,为国产影片市场注入了强劲的生机,对国产片的市场走势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图文电视的创办,国际互联网站点的建设,也是这一时期事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央电视台图文电视的基础工程建设已初具规模。国际互联网站点建设从初创阶段走向了稳定发展阶段,在国内已有了较高的知名度。

  为了发展影视生产力,充分发挥影视合流的整体优势,1993年10月和1995年4月,广播电影电视部两次作出重要决策,将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整建制划归中央电视台领导,成为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和科教节目制作中心。从此,新影厂以为中央电视台制作电视节目为主业,继续保留一些电影工艺和电影制作优势,走出了一条影视并举的新路。科影厂由以生产科教电影为主,转向以制作电视节目为主和动画片、译制片、科教片并存的生产模式。影视合作对提高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制作能力,丰富电视屏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为新影和科影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前景。

  1996年6月,总编室宣传管理计算机网络系统建成使用,所有节目全部纳入宣传规划计算机管理网络之中,同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播出管理制度,节目播出的磁带管理逐步实现了现代化,在探索科学管理模式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1997年中央电视台联合部分地方电视台进行了第三次“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截至1997年6月底,我国的电视观众为10.94亿,电视机总数为3.17亿台。乡镇观众平均能收看8套节目,城市观众平均可以收看15套节目。这表明,我国观众收视状况已经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中央电视台主办的《中国电视报》,进入90年代,已经成为一张国内外发行量最大、深受读者欢迎的报纸。它为宣传电视节目,满足观众收视需求,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普及电视知识,提高我国广播电视报的整体水平,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多次获得“全国优秀报刊”和“全国百佳报刊”称号。

  中央电视台领导十分重视理论学习和研究,始终把坚持学习理论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研究室专门成立了理论课题组,开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电视理论》等课题研究,已经取得初步成果。1997年研究室还创办了《精品赏析》栏目,用电视手段来研究电视,对具有较高社会价值和艺术特色的电视精品节目进行分析与探讨。

  1992年以来,中央电视台图书出版空前活跃,日渐繁荣。建台三十五周年期间出版了一套“电视丛书”共12本500万字。此后,又陆续出版了《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分类与界定》、《中国电视专题节目分类与界定》、《电视改革论集》、《电视经济宣传论文选》、《人与自然》、《中国音乐电视》、《电视剧〈三国演义〉论文集》、《领导者媒介形象设计》、《屏前点评录》、《优秀解说词选》等多种图书。为迎接建台40周年而编著的一套《跨世纪电视丛书》即将出版,这标志着中央电视台理论研究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先进的技术设备是建设世界大台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从1993年至1997年,中央电视台技术事业飞速发展。节目频道从原来3套发展到8套;从模拟的节目制作播出系统,发展到有一定规模的数字节目制作播出系统;从以无线和微波为主的传播手段,发展到无线、有线、微波、卫星多种途径综合的传播手段;从定点定时向海外部分地区发送节目,发展到24小时通过卫星向全球播出节目。节目制作播出传输工艺流程也发生了性变化。电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电视宣传开创了崭新的局面。

  进入90年代,中央电视台积极探索数字电视技术,包括多媒体制作、图文电视、图像压缩、节目加扰、高清晰度系统等,在节目的前期拍摄、后期制作、传送、播出、转播等方面,制定了从模拟方式向数字方式转换的方针。通过积极引进高新电视技术设备,在节目制作方面,建立了数字演播室、数字后期制作系统;在节目播出线上,建立了数字录像机播出系统和数字压缩系统;在野外转播方面,建立了数字节目制作系统和数字转播系统;在电视传输方面,建立了数字移动地面站和移动数字卫星新闻采集转播系统。最新技术的运用,使中央电视台数字电视设备的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雄厚的财力资源是建设世界大台的资金保证。为扩大财源,中央电视台执行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1992年开始成立经营型公司,围绕为电视服务开展经营活动,发展第三产业。1996年提出了中央电视台第三产业发展规划的初步设想,1997年成立了具有产业集团性质的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领导所属公司和企业发展第三产业,开展创收活动,加快了资金的筹集,提高了节目制作能力,延伸了电视服务的渠道,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建立影视基地,既为影视作品的摄制提供良好条件,又兼营旅游业,取得一定的经济收入。中央电视台影视基地建设于80年代,到90年代有了较大发展。先后建设了无锡太湖影视城、涿州影视基地、威海影视城以及南海影视城等。

  广告经营是中央电视台的主要经济来源。1993年5月,开发了5秒钟标版广告,采用招标方式征订黄金段位广告,既缓解了广告的供需矛盾,又把广告征订推向市场。1994年首次招标获得巨大成功,全部中标金额达到3.6亿人民币。此后招标金额连年成倍增长。随着中央电视台节目越办越好,频道逐渐增多,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广告收入也逐年递增,由1993年全年广告收入的7.6亿元增加到1997年的41亿元人民币。雄厚的资金,为促进电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证。

  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事管理制度也须相应的变化。1993年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在干部任用上,从正副科长到正副处长,都实行聘用制。在入台人员中,实行向社会公开招聘。到1997年底,共招聘425人。这一改革,有利于把优秀人才吸引进台,同时应聘者可以根据自己意愿选择职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1996年10月27日,中央电视台由正局级事业单位升格为副部级事业单位。截止到1997年12月31日,中央电视台按机构分成五大办公室、九大中心、一个机关党委共十五个副司局级机构。本部人员共2638人(含聘用人员)。

  建设世界大台离不开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中央电视台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台,各项事业都有了很大发展,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和完善管理是坚持电视宣传正确导向和发展电视事业的重要保证。台分党组实事求是地分析了现状,明确提出: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精品,向管理要持续稳定的协调发展,并把1997年定为“管理年”。